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致敬,高温下的幕后英雄

工会发布 2019-8-30 19:08 1338人围观 集团新闻

俗话说: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。今年自入伏后,火炉城武汉就一直高唱“小晴歌”,最高温度直逼40度,三伏天更是“屋内蒸馒头,屋外铁板烧”。但就是在这样高温炙烤的环境下,武汉园区仍然有很多人头顶烈日、身披热浪,兢兢业业地工作着。在这样的岗位上,很多人一干就是好几年,甚至十多年。他们中,有些人你也许每天都会见到;而更多的人,却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默默挥洒着汗水。记者带你走近园区的这些“幕后英雄”,看一看他们工作的环境,听一听他们的故事。

火焰山下迎“烤验”
“我们上午刚去园区最热的地方送了西瓜。”工会同事口中“园区最热”的地方,就是NewPCEBG事业群DT(I)涂装厂治具焚烧线。它是一块独立的区域,位于A区23栋,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存在。很多员工可能对“治具焚烧”没有概念。“简单来说,治具焚烧就是将挂载工件完成涂装后的治工具通过高温焚烧,将附着在治工具表面厚厚的喷涂层去除,再用水枪将漆渣和粉尘清洗干净的过程。焚烧炉开启后,炉内最高温度可达600余度,像是一座火焰山。”线长黄启康介绍说,在他们线上,工友们的衣服只要半天就会被汗水浸透,像水洗过一样。所以,大家每天上班基本上都要带两件衣服备换。


7月30日,记者来到治具焚烧线。放眼望去,线上十五六名员工都是清一色的“小鲜肉”。大家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,所有人都穿着黑色雨靴,将沾着污渍的裤管高高挽起,认认真真地在各自的工位上劳动,额头上、脖颈里全是汗。下午2点30分,是停线十分钟的休息时间。黄启康从水桶里捞出园区工会上午送来的大西瓜,横一刀竖一刀切成十几块。十几位工友围着线长,目不转睛地看他切瓜。他们接过切好的西瓜便狼吞虎咽,眨眼的功夫,每人手上便只剩下一块瓜皮。抹抹嘴,他们又拿起水壶咕噜咕噜猛灌一气。人群中传来打嗝声,他们笑闹一番便又要开线了。“我们车间夏天太热,很难留住人。”黄启康指着线上的员工说,他们都是派遣工,做到八月底就要离职,之后又将有一批新员工入职。他要扮演双重角色,既是他们的“师傅”,又是他们的线长。


“我已经在这里干了十年,每个环节都非常熟悉,也习惯了新老面孔的频繁更替。”黄启康说,当初到治具焚烧线时,设备不够先进,作业环境也比现在差很多,自己也没想到会一直坚持到现在。“说实在的,我还真没想过要离开这里。”黄启康坦言,这个岗位确实很辛苦,而且经常会出现人力缺口,但他觉得正是因为这样才有挑战性,才能体现自己工作的价值。“我的确不愿‘挪窝’,只要公司还要我,我就会一直干下去。”

与治具焚烧车间相似,锅炉房也是一个大烤箱。记者采访时,F18锅炉房正在进行两年一度的内检,停止运行的锅炉顶部有两名员工正在更换阀门。对锅炉工来说,操作机器、检查运行状况、处理故障是他们工作的日常。据了解,武汉园区共有13个不同吨位的锅炉,都需要定期进行维护。除去维护时段,锅炉需要24小时开启,白天黑夜连轴转,才能保证园区正常生产和供餐。“园区涂装厂加湿、各大餐厅厨房做饭洗碗以及冬季供暖,都离不开锅炉房。”谈起锅炉房,园区工务管理部动力设备课锅炉组的负责人赵安友就像介绍老朋友,滔滔不绝。2008年,赵安友来到武汉园区时,A区正在安装6吨的蒸汽锅炉和8吨的热水锅炉,他在现场负责调试工作。


“我记得那也是个日头毒辣的酷暑天,我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不同楼栋的厂房之间,实在热得很。”赵安友回忆说,比起过去,锅炉房现在的条件要好很多。“能坚持到现在是因为热爱。我的团队里大部分成员是大学生,他们很有干劲而且能吃苦。”在赵安友带领的8人团队里,在园区工作年数最短的也有8年,很多人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来到这里。

废料厂上的“守望者”
7月30日下午2点左右,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,阳光正处于“变态辣”的巅峰阶段。此时,F区废料监管员于志立正在太阳底下检查叉车司机送过来的废料,确认里面没有混料后,在登记表上填写相关记录。同时,他还要监督装车人员安全作业,注意提防非工作人员进入废料场。“出门五分钟,流汗两小时”,就是于志立当前的状态。去年,部门不再设置废料场夜班值班员,于志立就更加忙碌了。


早晨7点40分,他便要赶到工作岗位,盘点夜班废料、制作报表。不久,白班的生产部门也开线了,一筐筐废料陆续被叉车运过来,他又要忙着去检查、稽核。寒来暑往,这样的画面周而复始。于志立所在的办公室是废料场边一间铁皮房,办公桌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台空调,贴着空调站立,刚开始还有一丝凉意,但是很快便感觉到热浪把室内的空气煮沸,从空调送风口出来的风吹在身上只觉得闷、燥、热。在只有夏冬两季的武汉,最难熬的夏天过去后,冬天便倏忽而至。于志立所在的废料场正是园区的“风口”,冬天起风的时候,像是有小刀子割在脸上。

采访时,又有废料运到废料场,于志立转身走到废料区进行查验。他不时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脸,黝黑的脸渐渐泛红,不多久,脸上又满是汗水。挂在于志立胸前厂牌上的照片,显示着他曾经也是位皮肤白皙的“小鲜肉”,而如今,他的脸上只有风吹日晒留下的痕迹。“做这份工作免不了要晒太阳,我早就成了‘熊猫手’了。”说着,许志立卷起T恤衫的袖子,对一截黑一截白的手臂,他似乎毫不在意。“我调到这个岗位已经三年了。之前我在车间,如今成了废料场的‘守卫’。”于志立曾经是DT(I)冲压厂的一名普工,后来先后被提拔为主机手、线长、组长。


把他调到这里,是主管经过综合考量后的决定。废料监管员的要求比较高,首先是不能抽烟,要有良好的自律性;还要耐得住寂寞,肯吃苦、有耐心和责任心。课长当初就是看中他做事认真、吃得了苦,所以才放心地将废料场交给他全权管理。“我是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哪怕再热、再冷,也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理好。”于志立说,无论身在何处,服从安排、干好本职才是硬道理。


地下管道“蒸桑拿”
8月1日下午3点,记者在台成运动场右侧见到工务服务课张德民课长的时候,他正站在风雨连廊排水沟渠的挖掘机旁边。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,他眯着眼睛在现场指挥施工作业,时不时拿手抹去脸上的汗水。“为了不让雨水在暴雨天漫到连廊上影响员工上下班,我们得提前做好防御工作。”张德民回忆说,2016年夏天,武汉持续数天特大暴雨,水漫全城,园区部分区域道路积水,给生产和员工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。

“当时我们全组人员身披雨衣,脚穿雨靴,扛着工具集体出动。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,我们采取开挖明沟引流或者设置土堤挡水、硬化地面、搭建挡雨棚等方式,和暴雨天对着干。”外管组的谭永嘉是一位资深工务人,谈起和兄弟们一起战斗的日子,他用了“热血沸腾”这个词来形容。“当时,兄弟们在洪水中深一脚浅一脚的,由于视线受阻,还有人掉进了水坑。”张德民在一边补充。说到惊险处,他俩还忍不住哈哈大笑。

“印象最深的是去年7月25日的深夜,我接到紧急通知,说F区供水管道出现问题。我带着上夜班的两名同事及时赶往现场,经检查发现F15栋的供水分阀门被脱落的衬塑卡死,阀门无法关严,导致大量水流喷涌而出,持续不止,只能先关闭F区的总阀门。”张德民说,第二天一大早,外管组全体人员便赶到现场,从夜班同事手中接过抢修的接力棒,抽排积水、联系维修厂商、准备抢修器具和材料,一直奋战到中午12点,才将管道内所有脱落的衬塑清理完并更换故障阀门。至此,除F15栋外,F区的供水全部恢复。时值酷暑,无遮无拦的太阳长时间炙烤着他们,皮肤晒得生疼,大家身上的工衣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,额头上的汗水流到眼睛里,蜇得睁不开眼。一直到当晚7点左右,抢修任务才圆满完成,F15栋恢复供水。“当时正是三伏天,在毒日头下晒了一天,人都差点晒熟了。同事们的皮肤都被晒伤,后来疼了好几天。”张德民说。


“这些都还算好的,地下综合管廊月度安全检查才是最磨人的。”谭永嘉说,综合管廊内包含高压电缆、供水、消防、弱电、冰水、热水等管网系统,每月必须定期检查一次,任一管网系统发生故障,还要进行临时检查。要给综合管廊进行全面“体检”,就必须打开窨井盖,进入管廊深处。在高温天气,管廊内部如同一个密不透风的大蒸笼,各种恶臭扑面而来,让人透不过气。潮湿、阴暗的管廊成了各类虫卵滋生繁衍的温床,里面蜘蛛网遍布,蚊虫密如牛毛,像海浪一样直往人身上撞。

“下井检查的时候像是打进了蚊虫的老巢,感觉都能被它们抬着跑了。”谭永嘉说,对于这些,他们早就习以为常。“其实,不光是外管组,工务课大多数同事都是风里来雨里去。我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,不管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去做,既然在这个岗位,把事情做好就是我们应尽的职责。”张德民说。在武汉园区,像这样的高温岗位还有很多,如一线门岗、海关协管、码头操作工以及烤漆厂、裁切厂、冲压厂、机电工务等部门,从事高温岗位工作的员工共有2000余名。

每年暑期,园区工会和党委都会采买防暑降温物资,开展“送清凉”活动,为斗酷暑、战高温的员工送去关怀和慰问。今年,园区工会暑期“送清凉”活动再次升级,不仅为高温岗位的员工送去凉茶,还送上了清凉礼包。“清凉礼包太给力啦,清凉喷雾、清凉毛巾,还有冰丝袖,这是要我做精致小仙女呀!”一拿到礼包,一线门岗的女工们忍不住欢呼起来,不少人还拿着慰问品和同事比着剪刀手自拍,并把照片发到朋友圈。“感谢高温岗位同事们的默默奉献和坚守,你们为园区稳定生产、和谐发展贡献了力量。”在“送清凉”活动中,园区工会主席杨嵩元、行政服务处张中良处长、党委书记贾碧妍深入车间、一线,为从事高温岗位工作的员工送上了问候。他们还提醒大家在工作时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,注意防暑降温,确保自身安全。
    2018-2023 鸿狐网富士康工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2717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