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在富士康打工12年,他凭一手好字几度改写人生

工会发布 2022-5-13 11:51 2188人围观 集团新闻

因为一支旧毛笔,李克强的人生和书法结下了一份特殊的缘分。


无论是求学、打工还是当农民,李克强一直醉心于书法,不曾中断。


靠着勤学苦练,他凭一手好字从产线工人变身书法老师,吃上了恩师所说的“轻巧饭”。


上班时,李克强是成都富士康MCEBG事业群MacIII)产品处制二处组装生技课的一名普通员工;下班后,他又是在水墨铺就的黑白世界中遨游的探索者。


一支废毛笔


1988年农历五月,正值农忙时节。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农村、时年7岁的李克强还不会写字,却在玩游戏的时候,意外地在堆放杂物的房间发现了一支被遗弃的毛笔。



玩过游戏,李克强拿着这支毛笔,跑到自家的责任田边,等待正在田里劳作的父亲和叔伯们收工回家。百无聊赖中,他对手上的那支毛笔感到好奇:那么软的毫毛,爷爷和父亲怎么用它写出了那么好看的字?



中学毕业后,李克强的父亲在家务农。因为写得一手好字,李父后来成为村里的会计,负责记账、文书等工作。每次父亲在家里的书桌前用毛笔记账、写字时,李克强总会安静地站在旁边,认认真真地观察父亲怎样写下一笔一划。出自父亲笔下的每一个端端正正的汉字,总是能给他一种舒服的感觉。



李克强的爷爷也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。耳濡目染之下,年幼的李克强就对书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。



这支被李克强捡来的毛笔,笔杆的上端已经磨损,笔头也只剩大半。不远处有一条沟渠,李克强将笔尖在沟渠里蘸上水,学着父亲伏案写字时的模样,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写写画画。


李克强蹲在石头上拿着毛笔“鬼画符”的情形,被忙完农活的父亲看见了。他一眼就认出,李克强手中握着的毛笔,是他的爷爷之前用过的。


见儿子对毛笔字有兴趣,回到家后,李父找出几支旧毛笔,把它们与堆放在书桌下的旧书废报纸一起拿给李克强,让他学写毛笔字。此外,父亲还对儿子许诺,要是他以后能写好毛笔字,就去隔壁镇专门做毛笔的老师家里给他买新毛笔。


从此,李克强就断断续续地跟着父亲习字、练字。



高徒遇名师


李克强上小学三年级时,村小开设了毛笔书法课程,为学生们发放毛笔字教材和米字格字帖。从这时候开始,在结束每天的课程和作业后,李克强还有一项雷打不动的例行功课:写毛笔字。


每逢寒暑假,村里其他小伙伴每天不是滚铁环、打陀螺,就是上树抓鸟、下河捉鱼,跟他们比起来,李克强显得格外安静。除了偶尔和小伙伴出去玩闹一下,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待在家里,坐在电视机旁边的小书桌上,静静地写字练字。


上四年级时,书法老师认为李克强的毛笔字写得不够好,一度让他觉得受到打击。但他没有放弃,仍然坚持每天练字。上六年级时,书法老师开始对他的字赞赏有加。


学字、练字的习惯,几乎伴随着李克强的学生生涯。上初中课余时间相对较多,他就专注于毛笔字;上高中后学习紧张,他更多地练习硬笔字。


在颁奖仪式上,为李克强颁发奖状的是他的历史老师。历史老师对他说:“你这个娃娃,以后凭这手字,应该可以吃上轻巧饭。”听到老师夸奖的那一刻,李克强心中充满了喜悦与骄傲,那时的感受他至今难忘。


上高中后,见李克强仍然练字不辍,李父为他找到一位书法老师。对方是江安县城一所学校的退休老师,和李克强同姓,其书法造诣在江安颇有名气。


李克强还记得第一次到李老师家中的场景。老师的书房不大,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书籍,书架旁是一张书桌,上面除了毛毡与笔墨纸砚等物品,还有一幅写好的字。虽然记不清那篇作品的具体内容,但宣纸上一个个刚劲有力、笔锋透纸的毛笔字,给了李克强很深的印象,也促使他暗自决定要跟着李老师好好学习。


没有什么寒暄,李老师让李克强写几个毛笔字给他看看。虽然紧张,但李克强并没有露怯,在宣纸上认认真真地写下几个字,便站在一旁等待老师点评。


“你有一定基础,但写字的方式还有很多问题。”仔细看过李克强写的字后,李老师给出了意见,并为他上了第一堂书法课。老师告诉他,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,必须从基本的笔画、偏旁部首开始练起。



从此,李克强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系统地学习书法,重新练习最基础的起笔、行笔、运笔等。每逢周末,他都会风雨无阻地从镇上出发,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赶到县城,去李老师家中习字。每上完一堂课,李克强都感觉自己有进步。


良马逢伯乐


2001年夏,高中毕业后,李克强离开宜宾,前往广东打工。在东莞,他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——在一家纤维裥棉厂当操机手。即使在外打工,李克强仍然保持着写字、练字的习惯,走到哪里,毛笔就带到哪里。练字的宣纸不好买,他就专门去报刊亭买报纸或者捡别人丢弃的废报纸,用它们来代替宣纸。


“热爱”这两个字,在李克强心中并不是那么简单。他坚信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要是自己在练字这件事情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那就不是真的热爱。操机手的工作非常辛苦,在结束每天的工作后,李克强不是像其他工友一样外出娱乐或抓紧时间休息,而是坚持在宿舍里写字练字。


一天,纤维厂的经理到宿舍查房,看到李克强在练字,他感到很惊讶。这位经理来自香港,是一名书法爱好者,也写得一手好字。在这之前,他从来没在公司里发现爱好书法的工人。在仔仔细细观察了李克强写的正楷字后,经理开始留意起这个在宿舍练字的年轻人。


第二天,香港经理将李克强叫到办公室,询问他是什么学历,会不会使用电脑。随后,他便安排李克强转岗,在厂里做文职工作。


做了一段文职后,李克强始终在电脑操作这方面感到很吃力,他有了重新回去做操机手的念头。“你的字写得这么好,就不要再去操机了。”出于对李克强的欣赏,香港经理又将他调到仓库,负责填写发货信息和车间文宣等工作。


此后,厂里的货物打包、装箱后,李克强就用毛笔或者油性笔在货物的外包装上填写货物信息。厂里的出货码头,成了李克强特殊的练字场所。


在广东打工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7年。这一年,李克强和女友回乡结婚,两人在宜宾办完酒席后,没有再去广东打工,而是选择在家务农。在当农民的日子里,李克强开始学习行书。


练字到入魔


2010年,富士康成都园区大量招工,正在宜宾老家的李克强通过政府直招进入当时的SHZBG事业群(现MCEBG事业群)。在深圳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后,李克强回到成都园区,在Mac(III)产品处组装厂当一名作业员。


刚来成都,李克强住在西北公寓。入住公寓当天,李克强就收拾出来一张书桌,铺上毛毡,摆好笔墨纸砚。虽然工作并不轻松,但只要一回到公寓,看到书桌上摆好的笔墨纸砚,他总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写字冲动。一拿起笔,李克强至少要练1个小时,练完字后,就感觉一天的劳累一扫而光。看到自己的字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有所精进,他心里有一种愉悦感。



在室友看来,李克强的业余生活非常单调,甚至有些怪异。平时,他从不玩游戏,不沾球类和棋牌,也很少出门逛街游玩,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书桌前练字,尤其在周末休息时,他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半天。2013年五一节假期,李克强没有回老家,室友邀请他去成都周边景点游玩。李克强婉拒了同事的好意,选择在公寓练字。


当天上午,室友们都出去了,李克强一个人在房间练习欧阳询的《九成宫》楷书。他边模仿,边总结,再对比之前练的字,感觉自己这段时间进步很大,写出来的字与字帖上的字越来越像。他越练越来劲,一口气练到凌晨三点,中间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,一直不曾间断。室友起夜时,看到李克强还在练字,笑称他已经“走火入魔”。


西园街道办主办了一份名为《新西园》的社区报,主要发行对象是辖区企业和高新公寓的居民,经常面向大众征稿。李克强的书法作品不时刊登在《新西园》上。2013年,四川省举办农民工书法大赛,西北公寓的社工站长从《新西园》报上看到李克强的字写得好,鼓励他投稿参加比赛。


得知参赛信息后,李克强开始精心准备。他先后创作了几幅作品,但都觉得没有写出自己最好的水平,把它们全部撕掉了。他泡了一杯茶,休息了一会儿,把状态调整好。最终,他用行书写下“感恩奋进,创业精神”8个大字。这幅字获得此次农民工书法大赛三等奖。


买家找上门


2014年,Mac(III)产品处面向产线征集能写会画的员工。看到通知后,李克强准备了几幅作品和获奖证书应征,并顺利通过面试。他从产线调到支援课,从事车间文化建设与推广工作。他再一次凭借一手好字,吃上了轻巧饭


在支援课,李克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,车间文化墙上几乎所有的字都出自他的手笔。为了让自己的字能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,同时给员工增加新鲜感,2015年,李克强开始学习隶书。


“写字就要临池不辍。”李克强每年要花费几千元,用来买笔墨纸砚。一支毛笔,他基本上只能用半年;两三个月就可以存下40余斤练字的废纸,拿去卖到废品站。


坚持笔耕,总有回报。李克强的楷书、行书和隶书都很出色,他的作品经常在集团或者各地的书法比赛中获奖、入选大型作品展。他还加入了郫都区书法家协会、宜宾市书法家协会。每到年底,李克强都是大忙人,成都园区工会邀请他现场为员工书写春联,一些同事也会找他索要春联,李克强不但来者不拒,而且写得极为认真。


有次,李克强为车间文化墙写了一张横幅,但自己觉得不满意,准备丢掉,刚好被一位同事看见。“写得这么好,当垃圾丢了多可惜。”该同事希望李克强能把这张横幅送给他。但李克强坚持认为这是一幅失败的作品,还是把它扔进了垃圾桶。他答应同事,等忙完后,会创作一幅更好的作品送给他。隔天,李克强重新写了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送给那位同事。


李克强的字,不仅同事们喜欢,社会人士也喜欢。2015年至2018年期间,经常有人找李克强买他的墨宝,用于装饰或者送人。这些买家,要么是慕名而来,要么是朋友带上门。他的作品也走出四川,被广东、福建、浙江等地的买家收藏。这些年,李克强一共卖出将近300幅字。


开课带弟子


李克强有个教师梦。但自从高中毕业后,他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老师。


这个契机,发生在2015年。当时,成都园区工会开设了一个书法培训班,因为之前聘请的书法讲师辞职,李克强受邀临时顶岗。


培训班上有一个叫刘胜的书法爱好者,业余时间卖水写纸。因为业务关系,经常有家长问他是否可以给小孩子教书法,刘胜底气不足,不敢接单。听了李克强的课、看到他现场写就的书法作品后,刘胜问他是否愿意到外面的书法培训班当老师。李克强一口答应了。


2016年,经过精心筹划,刘胜在郫都区创办了鸿轩书画艺术学校,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培训书法和绘画,李克强被聘为书法老师。


小宇的妈妈也是成都富士康的员工,她知道李克强的字写得很好,从朋友处得知李克强在培训学校教书法后,就给自家孩子报了名。现在,她的孩子跟着李克强学了三年字,参加过多次比赛,获得了一些奖项。


像小宇家长一样,奔着李克强的名头去鸿轩书画学校培训的学员至少占到三分之一。现在,培训学校仅书法学员就有700余人,每天晚上和周末,李克强都要在培训学校上课。


李克强之前练习书法主要靠临摹,不太重视书法艺术的规则和理论。在培训学校当老师后,经常会有学生或者家长问,“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?”为了避免被学生和家长“将军”,李克强每次上课前都要备课、查资料,为自己的课件找到专业的理论依据,而且还要先演示一遍,“不能误人子弟”。



教学相长,李克强的书法技艺也在突飞猛进。他认为,自己前期写的不过是传统的规范汉字,缺少章法和韵味,还算不上书法。通过教学,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,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和提升。他觉得,自己这几年写的字才真正有了书法的味道。


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但是,只有真心热爱,才能提供持久不衰的动力。李克强热爱书法,愿意为之付出,且沉迷其中,如痴如醉。因为一手好字,他的人生得以改变,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。书法之路无止境,李克强从来不奢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书法大家,他只期望未来能在书法领域探索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气派。


1988年农历五月,正值农忙时节。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农村、时年7岁的李克强还不会写字,却在玩游戏的时候,意外地在堆放杂物的房间发现了一支被遗弃的毛笔。

玩过游戏,李克强拿着这支毛笔,跑到自家的责任田边,等待正在田里劳作的父亲和叔伯们收工回家。百无聊赖中,他对手上的那支毛笔感到好奇:那么软的毫毛,爷爷和父亲怎么用它写出了那么好看的字?

中学毕业后,李克强的父亲在家务农。因为写得一手好字,李父后来成为村里的会计,负责记账、文书等工作。每次父亲在家里的书桌前用毛笔记账、写字时,李克强总会安静地站在旁边,认认真真地观察父亲怎样写下一笔一划。出自父亲笔下的每一个端端正正的汉字,总是能给他一种舒服的感觉。

李克强的爷爷也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。耳濡目染之下,年幼的李克强就对书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

    2018-2023 鸿狐网富士康工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31406号